|
|
|
您当前的位置:本地通首页 > 本地文化 > 《任县之最》之一

《任县之最》之一

关键词:任县之最     我要发布新的信息
  • 相关机构: 任县在线
  • 电 话:
  • 网 址:http://www.renxian.ccoo.cn/
  • 感谢 yiyi_1985_2012 您提交的信息已被本站采纳
  • 点击率:8350

    已有0网友参与纠错

任县最早因水而得名

任县位于“九河下梢”,诸流汇集的大陆泽是北方第一大湖泊,有“南泊之称”(“北泊”指宁晋泊)。古代“任”和“壬”字相通,而“壬”在五行中为“水”的代称。由于此地水多,故最早把这一带叫做“任地”。公元前四五三年,韩、赵、魏联兵打败智伯,三家分晋,“任地”归属赵国,改名“渚阳”。据《水经注》载:“渚水出常山中邱、东人,至任合澧”。《方舆纪要》载:“因在泽渚之阳”。“渚阳”一名也是因水而得。古代,最早在此建县,仍以任(壬)取名。

任县历史上区域最大的时期

据《魏书》载,公元二六五年(另据《河北历史编年》为公元二八0年),三国归晋后,曾把南幺言幺(巨鹿)、南和、襄国(邢台)并入任县,这是任县历史上最大的区域。至北魏孝文帝太和二十年(公元四九六年),才将四县分治。

任县古代最早最大的学堂及最高寿的教育家

东汉建安年间(公元一九六年——二二0年),巨鹿人(今平乡)张至存来任县开办学堂,规模之大,远近闻名,为县内最早最大的学堂。据《三国志》载,“巨鹿张至存,少游太学,率学生数百人迁居任县。”张至存于三国魏齐王(曹芳)正始元年(公元二四0年)去世,享年一百零五岁,是任县乃至邢台地区最高寿的教育家。

任县古代最有名气的“八景”

“八景”为:一、流水环漪。蔡河水自西南向东北环流城墙外,其一支流入城内,绕县治(古县衙),泮官(古学校)向东北一曲而去。碧浪回澜,云天一色,清波触石,弦诵同声,纵苇临流,大有泉石。二、宫墙灵井。井在文庙(现“金王府”处)前玉石桥东。相传魏太傅游雅凿众泉皆浊,此泉独甘。遇午酉年岁则更溢,故乡书多发于是年,人杰地灵,洵乎不爽。三、蔡桥晓月。桥在县城北15里许古蔡河渡,今桥头。昔有王宁宇诸:“笛弄短长调,月明上下天”,又有李茂之诗:“无心到处人随月,有意今宵月近人。”均为桥边泛月句。四、彰台晚照。位于县城东南2.5公里。现彰台村。宋代(960-1126)该村有台高三丈,占地0 6亩,草木蓊郁,樵牧往来,每日落时则返照映台,如带曙色,故名“晚照台”。后废于百泉水涨。五、东湖胜览(即大陆泽)。位于县东北l5公里,南北长10公里,东西宽7公里。清代《任县志》载,一碧停泓,印山吐月,鸟语翔泳,草木葱菁,韵士高人多觞泳其间。泛舟则棹击空明,人游镜里;登楼则开窗凿翠,举目烟波。元代诗人李京所作。“汪洋千顷势何雄,九水同归一泽中;波静天光分上下,浪静天光分上下,浪翻地影失西东;鱼龙吞吐争春雨,鸟雀惊飞向晚风;明月蒹葭杨柳岸,渔舟人唱藕花丛”的抒情诗,则是对东湖美景的真实写照。六、圣水灵波。位于县城西北15里许,以玄君主其祀庙前数泉涌出,清冽异常,环绕垣外流而为河(称圣水河),古树干霄,影彻水底,遇旱有祷辄应。七、西流烟柳。在县城西四五里许。昔盛时浓荫五里,行之称之为西柳长廊。八、双塔钟声。双塔即薄村台,位于县城东北三十里许,建于元朝,上有古钟,名字叫天籁,清夜叩之,顿觉云影天际皆鲧吼声。

任县区域最早曾建有三个县

据《前汉书》载,公元前201年(汉高祖六年),刘邦置任县(治所在今固城)。公元前195年,刘邦封郎将毛泽为张侯,食邑张县(治所在古县城西南25里)七百户。另设广乡县(治所在今县城东北)。东汉光武帝六年(公元30年),特张县、广乡县合为任县。这是任县古代区域内曾置有三个县的最早记载。

任县城内最古老的大街

唐朝至德二年(公元757年),县治所由固城迁到今县城。城内有条距今1200多年最古老的大街,就是现在的东起华民医院,西至百货大楼的东西大街。古代,这条街是县城文化、贸易活动中心,繁华热闹。新中国成立后至80年代期间,县部分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在此街入驻,也是县城集市、商贸等尤为集中的地方。至今,此街仍贸易兴隆.众多家电等商场集中于此。

任县最有名气的二十四牌坊

据清康熙《任县志》载,县城内有大小牌坊24座。牌坊雕工精美,纹饰新颖,结构严谨,集雕、书、艺术为一体,是中华民族勤劳、智慧的结晶。县城最有名气的二十四牌坊,具有最醒目的观赏价值和艺术价值。县内外至今还流传着“顺德府里好城墙,任县城里好牌坊”的民谚。古牌坊的名称是:仁育坊(县前)、贞肃坊(察院左)、激扬坊(察院右)、儒林坊(文庙前)、太和元气坊(文庙前)、绣衣坊、进士坊(拱顺街),拔萃坊、进士坊(北街)、进士坊(北街)、仕路坊(二郎神庙东)、孝子坊(朝阳街西)、鸿胪坊(朝阳街)、进士坊(西门内)、文征坊(县前)、锡类坊、解元坊(朝阳街)、书院坊(魁楼前)、贞烈坊(朝阳街)、贞烈坊(西门内)、都宪坊(西门内大街)、天恩宠锡坊(东门朝阳街)、绣衣坊(儒林街)、烈女坊(县治后)。新中国建立后,由于天灾和政治运动中的破坏,明、清时期修建的二十四牌坊至今已荡然无存。

任县境内河流在全省最多

据清代《任县志》载:  “古之大陆泽汇沼、沙、蔡、马、澧、达活、百泉、圣水、滏阳九河之水,另有袛、沣等八河自西南、西北归人”,县内河流在全省最多。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河渠沟井灌溉农田颇为方便。故此,省内外曾流传着“任县种地不求天,旱了就把辘轳搬”的民谚,以赞誉其极为丰富的水资。

任县最早的古遗址

1987年—1989年,在县内北西村、程尔寨村南、路村村西及县城东,考古发现约公元前16-11世纪的龙山文化遗址和仰韶文化遗址,这是任县最早的古遗址。

任县最早的文物

1987年—1989年,县内在考古中出土商代文物陶彝一件、石斧三件、石钺一件等,这是任县发现最早的古文物。

任县最早的古迹

蒲陀院,始建于汉代,位于今永福庄乡冯村东侧(现为造纸厂)。唐代改为勤息院;金大定三年(1163年)更名洪教院;明代称洪教寺。寺内有《张仙送子》壁画,高1.5丈,长3.5丈。解放初期拆除,现仅留一石幢底座。洪教寺为县内发现最早的古迹。

任县发现最早且具有名声的墓葬

据史料考证,张侯墓(公元前195年刘邦封毛泽为张侯,毛泽死后葬于现东固城北1.5公里处),墓高7米,占地2亩,当地人称神堂圪。另据明代《任县志》载,北魏游雅墓在县城东北一里许。1968年左右(“文化大革命”初期),挖掘二墓,出土南北朝时期汉五铢钱文物。现存一墓,封土高20米,东西长30米,南北宽20米。以上两墓是县内发现最早且最具有名声的墓葬。1983年,游雅墓被定为县文物保护单位。

任县最大的寺庙

清凉寺。建于隋开皇五帝(585年),位于今西固城乡前、后台南之间。唐代(武周)武则天和明代正统、成化、正德、嘉靖年间俱重修。据清朝康熙初年碑文记载:“清凉寺方圆18亩,房间200间,住僧人300余人,古树500余株。”为县内最大的寺庙。清末,僧去寺空。民国时期,寺内改为台南小学。1963年被大水冲毁,现清凉寺原址留有古槐一株和古柏一株。

任县树龄最长的古树

据明代嘉靖年间(1522-1566年)碑文记载,古槐(在今西固城乡台南小学内)生长于隋开皇元年(公元581年),树高约20米,树围约10余米;树身枯死部分形成一洞,可容纳5人存身;南北两侧各有一合抱侧枝从2米高处倒挂下来,入土又生新枝,跨度达4余米;架枝蜿蜒,犹如龙蛇起舞。每逢盛夏,枝叶茂密,树荫凉爽,白花清香,令人留恋陶醉。古槐每年发芽比同类树木早半月,秋后落叶晚20余天,当地群众称其为“槐仙”。这株生长至今1400多年的古槐,在县内树龄最长,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任县北魏时期最大的官吏

据明、清《任县志》载,游雅,今任县河头村人,北魏时期任太子少傅、雍州刺史等职;其堂弟游明根,官至议部尚书;游明根之子游肇,官至尚书右仆射。史称“三游”,曾参加改革律令,闻名当世,被后人称颂。

任县古代最驰名中外的诗(寺)僧

据“寒山寺”碑刻史料记载,唐代诗僧寒山与天台山国清寺寺僧拾得云游燕赵,来到古城任县东南一个地方,这里平畴无际,河渠纵横,花红柳绿,稻浪飘香,可谓北国江南。二人遂在此结草为庵,修真养性,并用土方草药为民疗疾,不取分文,专以慈悲为 怀,而且寒山还经常诵经、吟诗。数年后,乐以四海为家的寒山离庵云游,在苏州城西十里的枫桥畔“妙利普明塔院”落脚修炼。拾得也弃庵而去,找到寒山。二人在此广结善缘,专做消灾弥劫的大善事。寒山德高望重,驰名中外,最受尊重,遂将“塔院”改为“寒山寺”。唐代诗人张继有首名诗:“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寒山寺,名扬天下,使人向往,但寒山寺却与任县有缘。因寒山、拾得这两位蓬头和尚在任县东南乡主持多年,救民苦难,人们感恩不尽,故将其修炼的!战乱时期。地方更名“双蓬头”村。据清代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双蓬头村碑石记载,寒山,任县双蓬头村人;拾得,任县留垒村人。

任县最早的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956年春,在大屯乡张霍村刘增奎家门前,出土汉白玉像4座,黑色瓷罐、碗各一个。1981年被确认为宋庙遗址,是县内最早的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任县最早建驿站的时间

据《顺德府志》载,北宋天圣年间(1023-1032年),任县驿头村最早建立洪州至柏人官道的兵马驿站,配员6名,马4匹,负责传递官署文书等。

任县古代商贸最兴隆的地方

据《中国古今地名大辞典》载,“宋时,金代,辛店市况颊盛,号称新市。”《明史》载,“滏阳河旧在辛店村东北,源出磁州,经永年、曲周、平乡乃至任县,可以通行船只”。清代,县内各类农副产品在辛店交易,经水陆运至天津。辛店是任县古代商贸最兴隆的地方。

任县历史上最残酷的战乱时期

据清《任县志》载,明代建文元年(1399年)七月,燕王朱棣起兵靖难。三年(1401年)闰三月,掠顺德、广平、大名,境内民众因站争再加之瘟疫流行,幸存者无几。这是县内历史上最残酷的战乱时期。

任县历史上最严重的几次自然灾害

据《任县志》等史料载,明朝成化八年(1472年),大旱,大饥,人相食(即人吃人)。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六月,大水,饥甚,人相食。嘉靖三十三年(1554年),春大饥,殍盈途,人有相食者。崇祯十年(I637年)大旱,人相食。崇祯十三年(1640)干旱猖獗,人相食。清朝光绪初年(1877-1878),发生亘古未见的大旱,农产绝收,田园荒芜,炊烟绝缕,鸡犬绝声,俄殍载途,白骨盈野。这是任县历史上发生最为严重的几次自然灾害。

任县历史上最大的迁民活动

据史料记载,明代永乐年间(1403年一1417年),山西洪洞县移民最大一次向任县迁徙,遍布全县各村,并新立许多村庄。现境内人口中,多是山西洪洞县“大槐树”移民的后代。

任县明代最大的官吏

赵文炳(1541-1602年),字为光,号含章,任县后大宋村人。明朝隆庆四年(1570年),乡试得举,应选人仕,曾任山东新城和山西道垣曲县令和陕西道监察史,后为御史中丞(后人称巡按)。万历三十年,(1602年)回家休假期间,编辑“万年金鉴录”,携书进京,行至涿州病逝。文炳是县内明代最大的官吏,他为官清正,与人和睦,轻财厚友,治水架桥,关心地方公益事业。至今,仍被任县民众所称颂。

任县最早的“县志”

明朝隆庆年间(1567-1572年),全国统一修志,始有最早的《任县志》。全书分上、下册,约7万字。

任县发现的最早名声最大的碑石

赵含章墓志表,即巡按赵炳碑,立于明朝万历三十三年(1605年),位于现西固城乡后大宋村大宋学校操场北侧。碑首有二龙戏珠,碑额篆刻“肃而敕命”,碑面阴刻楷书11行,每行35字,350余字。青石质,高3米,宽0.88米。另有任县罗文宝撰写《陕西道监察史含章赵公表》,青石碑,高2.2米,宽0.88米,碑面阴刻楷书23行,每行59字,1300余字。此碑是县内考古发现最早的且名声最大的碑石,1980年被定为县文物保护单位。

任县清代最大的官吏

苗澄(生卒年月不详)字大生,任县城内南街人。他博览经史,尤其精读细研毛诗。明崇祯十一年(1638年)他被清兵掳走,流亡关外,遂通满文满语。顺治初年,“需才甚丞”参加殿试,苗澄以“才兼文武”被“特取首选”,由侍卫转任“启心郎”。又注释“四书”,升为“佥都御史”。清顺治十七年(1660年),转任“副都统”后授“兵部尚书兼步兵统领”、都察院“右都御史”。顺治十八年(1661l0月)至康熙四年(1665年)任直隶总督,康熙六年(1677年)任四川总督。是县内清代最大的官吏。

任县清代最早赴京告御状的人

杜起(生卒年月不详),字拔宇,任县程尔寨村人。他爱好读书,性格豪放,颇有志向。县境水患频繁,民生艰苦。为疏通河道,杜起跋山涉水,不避艰险,巡视水势,详查河源,对诸方之事了如指掌。至此,他胸有成竹,决心赴京告御状。于是,他变卖家产,携资进京,千方百计设法求见当时总管水利的怡亲王允祥,亲王很快把呈文转奏给雍正皇帝。不久,勘水之命下达,但隆平县(今隆尧县东部)官绅竭力阻挠疏河。杜起毫不畏惧,挺而抗争,得到亲王的赞同。雍正四年(1726年)三月,朝廷拨发工银数以万计,全县动员民工一万五千人,疏河工程正式启动。杜起陪同亲王和县令及全县官绅进驻北留寨(今永福庄),积极参与疏河事务。未及一月,上自任县穆家口,下到隆尧县张家口四十里的古滏河(今北澧河)全部竣工,并以挖河之土在两岸筑堤,使水归河流,积污尽除。自此,万顷浸淤之地变成沃土,秋麦连年丰收,百姓的唉叹换为千家乐曲。至今,对清代最早赴京告御状的人,滨泊百姓尚谈杜公之德。

任县清代武进士中官阶最高的人

杨元庆(生卒年月不详),任县南章固村人。清代光绪九年(1883年)中举,武进士侍士,官职四品,为光绪皇帝的贴身侍卫。是县内清代武进士中官阶最高的人。

任县发现全省唯一的“鸣冤碑”

该碑立于清代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位于西固城乡齐村北约50米处,是齐村人宋文成自立。宋文成一生家贫如洗,终生孤单。为诉说一生艰难,省吃俭用,积钱自立碑文,以示鸣冤。碑高1.27米,厚0.17米,宽0.46米,为青石质,是任县发现乃至全省唯一的鸣冤碑。原物收藏于当时省会在天津的河北省博物馆内,现碑为1964年所复制。

任县最早曾被称为“花城”

据史料记载,清代光绪三十一年(1905),湖南长沙府湘乡县谢麟任知县,他关心民众疾苦,疏浚全境河道,并广植花草树木。他在任八年,深得民众爱戴。时人刘书旗(环水村人)作诗赞日:“八载匆匆岁月忙,清风两袖理行装,遍留一县花如锦,不是河阳是渚阳”。因环境优美,人们最早称任县为“花城”。至今,县内外还流传着赞颂“花城”的佳话。

任县清代出现的一次最罕见的植物生态奇观

清光绪九年(18839月)县内不少桃杏树二次开花,出现了植物生态上最罕见奇观。

任县最早的养济院

清代雍正五年(1727年),在县城北门内建立养济院,养孤贫人员19名。这是任县最早的福利慈善机构。

任县在种植业上最具有悠久历史的经济作物

任县种植棉花从明代初开始,具有最悠久的历史。至今,县内还流传着“想发家,种棉花”的民谚。

任县在蔬菜种植上最负盛名的作物

县内的土壤、气候、水资源等自然条件甚好,适宜种植大葱,葱名“高脚白”,其葱白高,葱身粗,口感清香,营养丰富,在省最负盛名。

任县最具有历史传统的手工业

据清代《任县志》载,“邢家湾、新市、永福庄一带的弹花机远近闻名”。可见,县内最具有历史传统的手工业是机械制造。

任县在工副业中最具历史传统且有名气的行业

据《任县志》载,任县古代,在县城东一些村庄,手工生产烟花爆竹,远销省内外。这是县内最有历史传统且有名气的行业。

任县在20世纪初遭受的一次最大水灾

19157月中旬,受两次台风影响,连续降雨49天,庄稼淹没,庐舍倒塌,百姓流离失所,是县内20世纪初遭受的最大一次水灾。

任县民国时期最著名的爱国人士

耿毅(1881年一1960年),字鹃,中国国民党党员,任县南留寨村人。他自幼好学,立志报国,1903年考入北洋陆军速成武备学堂。于1907年任保定陆军学校教员。同年加入同盟会,组织成立了广益学社,并结识了孙中山先生。之后,跟随孙中山一起南征北战,开始革命生涯。曾参加护法战争,北伐战争,极力反对袁世凯复辟和军阀统治。大革命失败后,与孙中山流亡日本。回国后,因反对蒋介石独裁专制,被蒋介石扣押二年。之后,他继续从事革命斗争。解放北平时,曾动员傅作义就地起义,为北平的和平解放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耿毅历任国民党广西第一任支部长、国民军第三军总参议、国民党惩戒委员会委员、国民参政会参政员、九江镇守史、北平核察院专员等职。新中国建立后,任河北省人民委员会委员、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河北省第一届副主任委员、省文史馆馆长等职。是任县籍最著名的爱国人士。

任县在国民党军队中军衔最高的人

耿幼麟(生卒年月不详),任县南留寨村人,曾住国民党后勤第五补给区中将司令。是县内在国民党军队中军衔最高的人。

任县最早的中共党员

王树礼(又名王立言),男,任县西街人,192511月在邢台十二中学加入中国共产党,是县内最早的中共党员。

梁秀敬,女,任县后西吴村人(系南留寨村耿万福之妻),1928年在任县高小加人中国共产党,是县内最早的女中共党员。

任县最早的中共地方党组织

据《中国共产党河北省组织史资料》载,1926年夏,经中共隆平县委同意,成立中共任县特别小组,后改为中共任县党支部,为县内最早的中共地方党组织。

任县最早的农民协会

19272月,根据中共北方局的指示精神,任县党组织在“六屯”、“四庄”、吴岳、安庄等20多个村庄建立农民协会,为县内最早的农民协会。

任县最早的中央县委

19297月,经省委巡视员刘大风和邢台中心县委秘书喻屏批准,中共任县委员会在小官庄村建立。这是县内最早的中共县委,陈存仁为第一任县委书记。

任县境内最早曾召开过省委重要会议

192911月,省委在县内刘家屯召开会议,主要研究发展壮大党组织等问题。这是省委最早在任县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

任县最早的中共农村党支部

1929年冬,中共小官庄党支部成立,为县内最早的农村基层党组织。

任县最早的学生运动

19306月,任县简易师范学生、中共党员刘文忠(刘子厚)、姜振元、吴丰申等,组织学生张贴标语,散布传单,开展罢课斗争,反对国民党统治学校。这是县内最早开展的学生运动。

任县最早参加红军的一批青年

19328月,中共任县县委根据上级党组织关于“开展拥护红军、创建新苏区运动”的指示精神,组织100多名青年参加红军。这是县内第一批青年参加红军。

任县最早参加长征的红军

耿万福(1905-1994年),任县南留寨村人。193111月在江西“宁都暴动”中参加工农红军,19336月加人中国共产党,193410月参加长征。历任红五军团十五军供应部会计科长、八路军供给学校校长、东北军区后勤财务部副部长、东北军区营房部部长等职。荣获多枚勋章和二级红星功勋荣誉章。1955年被授予大校军衔。是县内最早参加二万五千里长征的红军。

任县境内最早曾驻有中共省直南特委

193411月,中共省直南特委驻任县邢家湾,这是上级领导机关最早在县内办公。

任县境内最早建立的中共中心县委

19351月,中共任县中心县委在刘家屯成立,辖任县、南和、隆平、尧山、巨鹿、沙河、内丘、临城。这是县内最早建立的中心县委领导机关。

任县最早建立“中国工农红军平汉线游击队”

1935年春,根据直南特委在任县刘家屯召开的关于建立。“武装游击队”和举行“五月暴动”的会议精神,中共任县中心县委在县最早建立“中国工农红军平汉线游击队”。是年8月,在李家屯李振刚家绣制第一面“中国工农红军平汉线游击队”队旗。

任县是“冀南暴动”最早的策源地

1935年春,在冀南暴动主要负责人刘文忠(刘子厚)的组织领导下,县内60多个村庄的农民组织起来,广泛开展分粮吃大户斗争。如火如荼的农民运动,使任县最早成为“冀南农民武装暴动”的策源地。

任县在大革命时期牺牲的最年轻的共产党员

刘文信(1913-1936),又名刘五月,化名朱三,任县刘家屯村人。1933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5年参加其兄刘文忠(刘子厚)领导的中国工农红军平汉线游击队。根据上级党委的指示精神,刘文信奉命率领游击队员到滏河以西各县开展武装暴动,多次参加指挥袭击反动警察局、民团局的斗争。1936年春,刘文信任华北人民抗日讨蒋救国军第一军第一师第三团特务连连长,同年农历三月十九日在威县被国民党军逮捕,壮烈牺牲,年仅23岁。他是县内在大革命时期牺牲的最年轻的共产党员。

任县为革命牺牲最早的开明绅士

姜梦雄(1886年一1936年),又名姜际文,任县吴岳村人。他出身地主家庭,系开明绅士。1931年一1932年,任任县国民党部参议、县财务局长。1933年,因不满国民党统治,辞职回家,同共产党员刘文忠等人秘密串联,给游击队送情报,并以绅士身份经常掩  护共产党员。1936午,姜梦雄被国民党逮捕,英勇就义。他是县内为革命牺牲最早的开明绅士。

任县遭受国民党反动势力最残酷的一次镇压

任县开展的农民武装暴动,震撼了国民党地方政权和农村地主阶级。19362月,蒋介石令商震32军开进任县,进行了最残酷的镇压,血洗80多个村庄,上百人被捕,千余人受尽非刑,400多名共产党员、游击队员和革命群众惨遭杀害,中共党组织遭到严重破坏。

任县在抗战初期遭受的最大匪患

19379月,国民党任县县长朱铭轼和军、政、警300余人携巨款南逃。境内土匪蜂起。刘磨头、李道门、张解气等土匪头子拉杆6001000余人,盘踞在环水村、城西北、路村、辛店等地,烧杀掠抢,危害百姓,县内一度遭受最大的匪患。

任县遭受日军烧杀抢掠的最大惨案

19371013日,日军飞机4架,轰炸了任县县城和邢家湾、大东吴、台南、固城、留垒、双蓬头等村庄,炸死群众(多为妇女、儿童)100多人,炸毁房屋500多间。是月15日,日军1000多人侵占县城,烧杀掠抢,无恶不作。县内最早遭受日军侵占,现状惨不忍睹。

任县在抗战初期,开展的最大一次除匪斗争

193844日,八路军129师骑兵团和东进骑兵大队,在县游击队和人民群众的密切配合下,一举攻克了刘磨头的匪巢,击毙、俘虏匪徒300多人,还消灭了永福庄、郑家庄一带土匪500余人。为县内最大的一次除匪斗争。

任县最早建立的“抗日民主政府”

1939521日,县委在辛兴庄召开干部和群众大会,建立了任县最早的“抗日民主政府”,杨寿山为第一任县长。

任县第一位抗战女区长

李更,化名温路存(1909-1992年),女,河北平乡县人。19385月任任县妇女抗日救自会第一任主任;19408月——19444月先后任第五区、第二区(第一位)女区长;19459月一19483月,任县(民政科)第一位科长。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她不畏艰辛,出生人死,英勇作战,忘我工作,为任县的解放做出了重要贡献。

任县解放的最早时间

任县全境解放的最早时间是194599日。

任县唯一的抗战胜利纪念碑

1945918日,县抗日民主政府县长霍子瑞,在台南村小学前立“还我河山碑”,纪念八年抗战的伟大胜利。这是县内唯一的抗战胜利纪念碑

任县人民政府成立最早时间

任县人民政府成立的最早的时间是194512月。

任县最早的革命烈士纪念碑

194645日,任县人民政府最早在郭屯村立“郭屯烈士纪念碑”,纪念193年在冀南暴动中牺牲的57名烈士。

任县完成土地改革的最早时间

任县开展农民翻身运动,胜利完成土地改革,实现“耕者有其田”的最早时间是1946年冬。

任县开赴解放战争前线最早的担架队

1947511日,县委、县人民政府最早组织500多人参加的担架队,随军开赴解放战争前线。

任县支援江南新区建设的第一批南下干部

19476月,县委、县人民政府选派100多名县、区干部,第一批随军南下,到湖北、河南交界的桐柏地区支援新区建设。

任县首次公开地下共产党员身份的时间

19482月,县委召开全县党员大会,宣布党员名单,首次公布地下共产党员的身份

任县担架队在解放战争中获得的最高荣誉称号

19494月,由丁贝吉、刘义民率领的任县担架队支援太原战役,荣获前线指挥部授予的“支前模范”锦旗一面;由张贵藏、王文和率领的三中队,荣获冀南军区、前线指挥部、第二野战军司令部授予的“支前模范”等锦旗三面。这是任县支前担架队获得的最高荣誉称号。

任县最早的女子小学

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邢家湾张慧卿开办了一所县内最早的女子小学

任县最早的完全小学

194510月,任县抗日民主政府在县城建立了最早的一所完全小学。

任县最早的简易师范

民国12年(1923年),在县城文庙后(现“金王府”北住宅区)建立了一所最早简易师范学校。

任县最早的书店

民国20年(1931年),任县吴家庄陈文堂和县城南街魏万绪,在县城文庙西南角(现金王府)开办文昌书局为县内最早的书店。

任县最早的图书馆

民国10年(1921年),在城内(现金王府小区西邻)开办了县内最早的图书馆。

任县最早的报刊

民国21年(1932年),刘文忠(刘子厚)和省委巡视员刘大风在南章固小学同教员贾风辰出版《怒涛小报》,宣传指导县内农民运动和抗日救国运动。为县内最早的报刊。
赞助商提供的广告
纠错信息:( 已有 0 人发表纠错信息 )
电话:010-61744288 传真:010-61744288 邮箱:union#ccoo.cn
地址:北京市昌平区北七家宏福大厦1007室 邮编:
Copyright © 2004-2024 北京城市联盟科技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城市联盟
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id":"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