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您当前的位置:本地通首页 > 本地文化 > 太极大师王其和祖师小传及轶事

太极大师王其和祖师小传及轶事

关键词:任县太极,任县在线,太极拳     我要发布新的信息
  • 相关机构: 任县在线
  • 电 话:
  • 网 址:http://
  • 感谢 rxqqt 您提交的信息已被本站采纳
  • 点击率:5433

    已有1网友参与纠错

                                                   王其和祖师小传及轶事
    王其和太极拳创始人王其和,字春山,河北省任县环水村人(旧称塔台),生于清朝光绪十一年(1885年),卒于民国二十一年七月(1932年8月)。
       王先生自幼嗜爱武术,在这个自古习武之风兴盛的武术之乡,受到乡邻及父辈一代的熏陶,都使他幼小的心灵里萌发了在武术这个浩瀚的海洋不断进取的雄心大志。
       年纪很小的他即随着大人们使枪弄棒,习练少林洪拳。那时的他起早摸黑练武不辍,但由于天生的笨手笨脚,架子玩得挺难看。在本村练吧,都是乡里乡亲的,练砸了也无所谓,到外村打场子表演可就不同了,乡亲们还得有专人看住他,怕出丑不让他上场,可一不留神他就蹿到场子里去了,当时人们称他是“拉不住的架子”。那时的挫折更促使他在逆境中去奋斗去苦练。这期间适逢清末武举景廷宾 (1867一1902)于光绪15年(1889年)至光绪20年(1894年)在任县、巨鹿、顺德府一带教武学,幼年的王先生即拜师于景廷宾门下学习拳术,在名师的教授下,将景家刀舞得“行步轻如燕,刀术快似闪电,人持刀走、刀依人换、纵横交错、一气呵成”,他深厚的功底与精湛技艺令人叹为观之。一改昔日的笨手笨脚而焕然一新。
        年龄稍长,体格伟岸的王先生将洪拳和器械包括刀、剑、戟、斧、钺、钩、杈玩得精熟,家里练功用的180多斤的铸铁大刀和练功石(系2002年春翻盖北屋时挖出)他能舞得上下翻飞,得心应手。尤其他练的一手绳鞭那才叫绝,相传他在屋里玩,绳鞭从窗户眼穿出,能将房顶上的人拿住。
        步入青年的王先生走出家门到20里以外的大北张村投师刘瀛洲门下,刘师乃北方著名镖师,他曾在北京的永胜、威远、会友镖局供过职,他的三皇炮锤威震京津,后因年高遂辞了镖局的差事,返回任县老家隐居。许多有志于武术的青少年如:李宝玉、崔立志、姜廷选、董文科等相继拜师于门下。王先生在这里一学就是七、八个年头。他那魁梧伟岸的身材,谦躬好学的态度、宽厚待人的性格,使刘师特别喜爱,至今刘师的后代对这位当年刘师的弟子王其和及其子王景芳仍有着十分良好的印象。于是刘师倾全部精力将自己一身本事教给了这位得意弟子,十二趟三皇炮锤、一趟折手拳,一套技击法“夫子三拱手”和诸多器械套路。具有宽广胸怀,无门户之见的刘师广泛结交武林盟友,杨兆林(字振远)郝和(字为真)两位武林名宿成为刘师的座上宾,他还特别推崇太极拳并把他的弟子介绍给杨、郝两位著名拳师,并在其家先后又拜了杨、郝为师习练太极拳。王先生即是在刘师家拜杨兆林为师的。
    在王先生跟随刘师学习三皇炮锤后期,本村郭三刚先生已拜郝为真先生为师,学练太极拳。他们在一起切磋较技,深感不敌郭之太极拳。一股不服输的劲头,促使他背起行李上了广府城,投奔郝师习练太极拳。(此时杨师已病故。)在广府城学拳期间每年都是正月十五日一过即赴广府,直到腊月二十三日才回到家乡和家人团聚。这样一学又是六个年头。在这六年中严寒酷暑,夜以继日习练郝家拳术和太极内功心法,功夫日渐长进。回到家乡再与郭三刚先生一块习练推手时郭有意试一下他的功夫,于是一记懒扎衣将王发出五六尺远(亦有人说丈数远的)王即稳稳站定,将一双礼服呢新鞋撑坏了,郭一看说“这是你让着我呢,你比我强了”。
    民国初年郝师赴北京,王先生也与韩钦贤等几个师兄弟随同前往。一来可以走出家门见见世面,更重要的是北京城武林高手云集可以开阔眼界,寻访高人,提高拳技。在郝师不幸染疾被孙录堂接到家中调治后,王先生便辞别郝师投奔了杨家。因杨师家眷洪水时被王先生救过,所以进杨家后受到杨氏一家老小的热情接待,杨氏父子待王先生如亲人,王先生习武求学的精神深受杨氏父子的赞许,在王将所习郝架演练以后,杨师盛赞拳势功夫深厚,“架子就这样吧,不要改了,今后就整拳吧(指技击)”。之后杨健侯、杨澄甫父子以及杨少侯亲自教拳,倾囊相授,将杨家三代摸索出的太极技法毫无保留地传授给了他。这样一学就是八个月。其间及以后几年还保持了与郝师之弟子孙录堂的联系,虚心向这位集形意、八卦与太极于一身的拳术家学习,这在其和先生传下来的《太极拳谱》中可以得到证实。日月如梭,八个月一晃就过去了,王先生经过这一段磨练,寻访过不少当代的太极拳名家,并与之切磋、较技,这时的他在掌握了武派太极拳精髓的基础上又精熟杨家太极拳技法,并博采众家之长,集多家拳术精华于一身,功夫已臻出神入化,炉火纯青之地步。这时家乡来信儿,让其回家,向杨师一家辞行,免不了的杨师一家诚心挽留。临行之前杨师又询问了顺德府谁的拳术最高,王说了“李宝玉”的名字。杨师嘱咐“回去后和李试一试,如不行再回来”。王先生领命坐火车南下,舍内丘之捷径不下火车而直达邢台,下车后急不可待地直奔会宁李宝玉家。离别多时互问平安,交流了各自近年来的练拳情况。之后王先生即主动提出搭手试试,真所谓“行家一搭手,就知有没有”,李宝玉先生即开了口“咱师兄弟,谁不知道谁呢。”于是两人末再较技,王先生也未再去北京。
         民国十二年(一九二三年)春,邢台驻军胡景翼师长乃一少林武者,开始只重视少林洪拳,经过与李宝玉先生等的实地较量,才算对太极拳这一内家拳有了一新的认识,于是聘李宝玉、王其和两位师兄弟名为“招兵团长”,伙吃一个团长的薪水,而不管军队上的事,只管教胡及部下太极拳,闲暇下来还乘两匹高头大马,脚蹬军用皮靴到浆水、将军墓、路罗、下稻畦一带教拳,至今这一带及远之山西昔阳一带仍有演练他俩所教的武派太极拳的。待胡之部队于1924年往河南换防时,曾诚约俩人同往而未就。
       这时,王先生老弟兄三个,各自有了一家人,老人已为各自安了家,置办了房产,令各自分家另过。迫于生计在之后的岁月里,农忙时操持农活,或是驾船搞水运,但作为一代名师仍然精心调教弟子,传授太极拳的真谛,培养了享誉邢台诸如刘仁海、王景芳、张金榜、吴振奎、孙群考、石瑞云、吴礼增、张洪泰、尹九志、尹九湖等一代拳师。惜乎,王其和这一代太极拳名师,竟因肠疾,在当时的医疗条件下,不治身亡,年仅48虚岁便过早地离开了他钟爱一生的武术,离开了他谆谆教诲的弟子。虽然他精通太极拳拳术理论,有着丰富的实践经验和独特的悟性,但由于其长年蜗居于乡野,加之文化太低又缺乏文人的辅佐,教拳时只能身传口授。除留下一部《太极拳谱》手抄本之外,未能在文字上留下只言片语,且他亲授的第二代弟子又先后离世,等我辈开始重视这一系太极拳之时,嗟乎!实在是为时太晚了!
        有关王其和先生的传奇故事和轶事流传甚多,有些近乎演义、神话。这里仅择其一二。
   (一)雪海楼较技救险
       王先生进杨家习拳之后,受到杨氏父子杨健侯,杨澄甫的热情款待,使原来已随杨澄甫习拳的徒弟们倍感嫉妒,尤其他那身庄家人的打扮,更使他们感到憋气。于是由杨师之大徒弟某先生出面以请喝茶为名,欲探听虚实。
       某天,依次练完太极桩功,内功修炼,盘架子,师兄弟们相互推手切磋,师父指点迷津,纠正推手练习中所出现的毛病,尔后在有了闲暇之际,某先生即邀王到雪海楼品茶。这雪海楼上下两层,中间是一天井,二层围天井一周是一间两间不等的茶室,天井周边是一圈的栏杆,好一个雅静的去处。某先生偕同王先生选一间较大的茶室,令 伙计沏一壶好茶,两人就悠闲地品起茶来。席间某先生询问与杨家结缘的始末,攀谈了在家乡拜师学艺的经过。最后开始切磋拳艺,欲试王先生功夫到底如何。于是令茶房伙计将桌椅撤至一角,两位先生就搭上了手,两人你来我往,你进我退,脚下步如猫行,两膊相接弧形缠绕,这样没走几个来回,待某略微一用力,王先生即轻轻一化,借力发人,双手一抖腾空将某发出,从茶室门口飞出直向天井栏杆砸去,眼看某被栏杆一挡,头朝下,脚朝上要栽下去的瞬间,王先生一个箭步蹿出,抓住某先生将其拉回。这就是王先生在练拳中经常说的:“前蹿一丈、后退八尺”练就的本领。这个眨眼之间的功夫,使即将酿成的惨剧未能发生。
    王先生自京还乡后,谈起这档子事来,还觉得有点儿后怕,要不是那“前蹿一丈”平常练就的功夫,真要是弄出个好歹来,回去也不好向杨师交待了。自从发生这一幕后,王先生说自此再也不敢在楼上切磋拳艺了。
   (二)展示丹田功夫
       王家庙坐落在环水村东街中部,高大雄伟的庙宇东西两侧各为一溜平房,南面是一大门楼,门前还有一偌大的广场。逢年过节,冬进闲暇之时,这里是一个很好的练拳习武的好去处。该庙里外就是本村几处练武场所之一。 
        这天练习拳术到一段落之后,众徒弟围坐在师父周围,聆听师父谈论修练内功的方法,有好事者从家抓来一把小米,欲试师父内功,师父往躺椅上一斜躺,往肚脐处放上几粒小米,只见肚子一吸丹田力一发,小米被弹到天花板的笆薄缝中,无一落地,徒弟哗然,盛赞师父内功深厚,名不虚传。
    (三)一拳击腹,手腕骨折
       王家庙西一胡同里住一同姓人家,小名叫王妮子,这位王妮子论辈分长王其和先生一辈儿,年龄比王小几岁。按农村的风俗,小叔叔  大侄子到一块儿没个正经事,可以随便说笑玩闹。这一天,王先生正欲去王家庙指导徒弟们练拳,正好这一对小叔叔大侄子又碰到一块儿了,眼见这位大侄子身高六尺有余,膀大腰圆,肌肉暴突,王妮子就来了一句:“你长了这身臭肉有啥用”。王随口答了一句“你打打看有啥用”。这时这位小叔叔运足气力,一拳向大侄子的小肚子上击去,王先生一含腹,随即稍一用力崩出,只听王妮子“哎呦”一声手腕子骨折了。王妮子绊着个板子吊了几个月的胳膊,人们一见他吊着胳膊时就明知故问“你咋吊着胳膊”。王妮子无奈地回答“咱一拳打到人家小肚子上,倒把咱的手腕闹骨折了”。
    (四)下稻畦村两件事
        下稻畦村,处于邢台县深山区,在这个优美僻静的山村,一伙青少年正在王其和先生的指导下认真地习练着太极拳,一招一式,一进一退孜孜不倦地纠正着少出纰漏的姿势,一趟拳架玩下来,徒弟们即累得有点儿招架不住了。师父示意少事休息,一伙徒弟便围在师父周围,聆听师父讲在北京学拳的故事,讲在北京所遇到的武林高手那高超精湛的拳艺,一件件一桩桩亲身经历,使徒弟们听得津津有味,心旷神怡。当讲到一个个身怀绝技的太极拳师们内功修练是绝不可缺少时。一位徒弟手指场地边的尹家两层小楼说:“师父您能将小楼的这个角给它推倒吗?”师父答曰“那怎么行啊,我就在这儿给你跺一脚吧”。说完站起身来,运了运力,一脚跺下去,距离数丈的小楼一阵“轰轰”响。徒弟们骇然,莫不叹服。
        另有一天,该村水磨房掌柜,年龄在三十岁上下,身高六尺有余,膀大腰圆,虎背熊腰,闲暇之际,也来凑热闹看小青年练拳,一向寂寞的他,总觉得有劲没处使,身上痒痒的,也想上场发泄发泄,和小青年较较劲没啥意思,便来到王先生身边,一边喊着老哥,一边伸出手来想和王先生动动手。王说:“我就让你个后腰吧”。说罢水磨房掌柜即用双手用力抱住了王的后腰,王问了一句:“好了吗?”答日:“好了”。只见王先生一个“金鸡抖翎”,将水磨房掌柜抖出丈余跌倒在地。自此他们关系更加密切,掌柜的倾尽地主之力,帮助两位远道而来的拳师。
   (五)内家拳的触觉功夫
        一日一帮徒弟正围坐在师父周围听师父讲解《王宗岳太极拳论》中的“一羽不能加,蝇虫不能落”。他用深入浅出的道理说明练功长了感觉即愈发灵敏,稍一接触就能感觉到就如一根羽毛那样,我也不驮,蝇虫那么小也不能到我身上。蝇虫即使落到身上要想再飞走,也可以用化力,使之不能蹬足飞离。接着他又讲杨露禅师在京时与董海川为好友,董精八卦掌,身手矫健。有一次两人同游得胜门,有鸟低飞,董一跃将其抓住递给杨露禅师,杨伸掌接住,鸟展翅欲飞,但总也飞不起来,这就是内家拳之掌上功夫。杨健侯师亦擅此技,此中奥妙,惟习太极拳深者方能体会到。
        这时一徒弟好奇地问道:“师父,您能给我们试试吗?”王师答:“可以一试”。事隔一两天,有徒弟捉来一只麻雀,请师父一试,师父伸出掌让其将麻雀放到掌上,其小心翼翼地照办,麻雀被放到师父掌上以后,任其如何扑腾也无法飞离,根本找不到着力点,两爪无法蹬实。一青年跃跃欲试,师父将麻雀抓住,稳稳放到青年人掌上,嘱咐了一句“别飞了”话音刚落,只见麻雀一展翅就飞走了。徒弟们赞叹曰“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啊”。自此他们愈发下苦功夫,努力练习体味这一内家拳的触觉功夫。 
        北川较技收徒
       那是1920年前后的一年,一日王其和先生正在家里辅导徒弟们练拳。见一武者来到面前扑通一声跪倒在王先生面前,口里说着“师傅,救救我吧。”先生见状即问:“你杀人啦?”来人答“没有。”又问“你放火啦?”答曰:“没有。”王先生随即说:“这两样没有,那就好办,你起来吧。”来人详细地道出了原因。原来这位武者在邢台县西部山区南川教拳,被在北川教拳的打了,无颜再在南川呆下去了,请求王先生出面教训教训在北川的拳师,也为他出出这口气。
       一向豪爽义气的王先生见来者诚心诚意地恳求,又问明了在北川教拳人姓名、住址爽快地与来者约定了时间,准时前往。来者少住一二日,即起程回西山了。
       约期即至,王先生则以买核桃木车轴为由,起程赴了西山,找到北川武师住的村庄,打听到此村有一户在部队当营长的名门望族,会见了当家的长者说明了来意,长者答曰:“朋友既然找到我了,就不用说买了,随便用吧。”经过一番饮茶叙谈,倒也挺投机。这时王将谈话切入正题问长者:“听说贵村来了一位拳师功夫挺好,我想会会他。”长者随口答应可以,于是吩咐侍者请武师来家。侍者前往不一时就领进一位身材伟岸、气字轩昂的武者,长者让坐,一一作了介绍,说明了山下的朋友来这里买车轴,听说您在此教拳,功夫挺好,想和您试试手。既然你们都来自外乡,碰到一起就是朋友,即使动手也不可失了和气。两位客人点头称是,于是就到宽敞的院里,两人各自立了个门户。外家拳历来讲的是出手狠猛,武师寻机一记重拳直向王的心窝打来,只见王先生不慌不忙,脚步稍移,腰如车轴,少许闪转避开拳锋,右手一接一化,待武师意识到拳将打空,抽身回撤之际,王一个“搂膝打掌”将武师腾空发出两丈开外撞到墙上,震得房子嗡嗡直响。武师体验到了太极拳的厉害,双手抱拳说了声后会有期就悄然离去了。
    这时围观的人群中走出了自南川来的武师及一大帮徒弟,齐刷刷跪倒一大片,恳求拜师学艺。北川的学武者目睹了王与其师交手的全过程深深佩服王先生的拳艺也随后跪下了一片。王眼见这些厚道的山里人,被他们的诚意所打动,于是爽快地答应了他们,从此这南北两川一千五百余人全都随王先生练起了太极拳。
本文原载于《太极》杂志二OO三年四期,本次刊载作了部分修改。

 
(五)王景芳先师小传
    王景芳字兰亭,生于1913年,卒于1982年11月,王其和太极拳创始人王其和之子。王先生继承其父衣钵,一生嗜爱武术,他将少林洪拳和太极拳相结合,成为当代一名太极拳技击名家。
王先生自幼受家庭熏陶,幼年即随父及父之弟子们习拳弄棒、站桩、盘架子、少林洪拳、三皇炮捶、太极拳、剑、刀、枪、棍十八般武艺,内外家拳术兼收并蓄,在其父为之创造的得天独厚的武术殿堂里任其驰骋,大有“天高任鸟飞,海阔凭鱼跃”之感。幼年的王先生
在其父的严格训练下,枯燥的站桩,一站就是一两个时辰,且必须是循规蹈矩,来不得半点儿偷懒和马虎。每日踢腿、压腿、悠腿、飞腿、下腰、里合腿、外摆腿、旋风腿等又是必修课,这些基本功练完之后才准许打拳,玩刀、枪、剑、戟,盘架子。据传其父为了增强他下盘的功夫,每日还要他在八仙桌下练拳。幼年时的严格训练,一丝不苟地精雕细刻,造就了王先生的一身过硬功夫。
    先生五岁跟在大人后面摸鱼,练基本功,八岁起与长其一岁的师兄张金榜一同系统学拳,十一岁开始与长其九岁的师兄刘仁海相伴习拳,二人一大一小、一高一低,整日里在一起,先练基本功、再盘架子,然后一起推手,沾连粘随、缠绕盘旋,你发我接、我发你接,就这样冬练三九,夏练三伏,冬天在室内身穿单衣,练得浑身冒汗;夏天在打麦场只穿个大裤衩,发劲就朝麦秸堆上扔,结果浑身汗泥,像泥鳅般光滑,玩一阵儿就到预先准备好的水桶前拧出湿毛巾,浑身擦个遍,再继续练习。那时刘家还喂着一头牲口,估摸着拌的草料快吃完了急忙赶回去,给牲口添上草料再返回。在他俩习练中师父不时给予指点、纠正,传授太极拳技击真谛。就是这样几年苦功夫下来,这一对好搭挡,像芝麻开花,技艺天天长,功夫日日深,在众多的师兄弟中终成为佼佼者。
   十七岁那年,尧山四月初一庙会,这里聚集了方圆百多里来的赶庙会者,打把式卖艺的,比武设擂的,跑马唱戏的应有尽有,一热闹就是十天半个月。这里只说“比武设擂”的。每年的这个时候,远近的武术班子都要来凑个热闹,环水村的武术班子定是逢会必来。这天武术班子正在一宽阔场子打场习武。王先生见已准备妥当,便独自走出场子打算看看其他武术班子练武,走上山坡见一几丈见方的一块平地,立一高杆,杆上彩旗猎猎,旗下倒挂一缫子(类似三节棍的一种兵器,倒挂则意味着本人在此立擂)。一身穿长衫,头戴礼帽,鼻架金丝眼镜的二十多岁不足三十岁的武者,口中念念有词,不时迸出极具有挑衅性甚至骂人之话。王先生一见这般阵势,一向脾气暴烈的他犹如平柴遇上火,一点即燃,一个箭步蹿将上去,抱拳施礼过后,双方就搭上了手,走了没几步,一句“看你的眼镜”轻轻出口,上边虚晃一招儿,下手一个托塔式将立擂者举起扔出场外。岂知败者乃梁老温师爷之弟子,他随后一打听,知是王其和之子,遂在其最好的一处饭庄摆出一桌丰盛的宴席,盛情款待这位年轻人,盛赞后生可畏。王先生也连连道歉不该冒犯这位师叔。
    二十岁那年同样是尧山庙会,正逢任县一武者在此摆擂,王先生上场与之较技,抱拳施礼后,两人开始推手,王先生用双手搭手,某用单手相搭,王心里不悦,嘴里叫着“师叔,请用俩手推吧。”某不予理睬,依然用单手,这时的王先生气上心来,一声“去”字轻轻出口,腾空将某人从围观的人墙上发出,跌落到场外。观众哗然,一片掌声不断。这时场外蹿进一人,乃尧山南汪店张永振一边做着“野马分鬃”,一边喊着,“任县的王景芳,我撵到塔台也得撵走你。”实际上是为王先生扬名。
    王先生积二十年练武之大成,揉洪拳、太极、散手为一身,拳术更加精湛。又是一年春末夏初,寻高师访名友的他来到某城,住到一开浴池的朋友处,素有名望的铁掌李某听说从乡下来了位拳师,便差人送来帖子,邀王先生一试身手。也是艺高人胆大,王先生只身赴邀来到李的练武场所,只见偌大的练武厅里,上首坐一长髯长者,徒弟分列两边,气势非凡。王先生抱拳施礼,长者让座,互致问候之后,长者就说:“你先跟我个徒弟试试吧。”王先生并不谦让道,“既然是您请我来,那还是咱俩试试吧。”两人离座,步入厅中间开始较技,王先生早闻长者铁掌的厉害,不敢有半点马虎。几个回合下来,王已“听”到长者的劲路,将长者发出。徒弟们一看这情景,齐刷刷地站了起来,长者用手一拦道,“别动”。王先生顿觉寡不敌众,将布衫往肩上一搭,拱手说了一声“后会有期”,纵身跳到门外走了。此后王先生与铁掌李成为莫逆之交,来往密切。
    事后,王先生和人说起来这次交手,还有点儿后怕,万一被长者寻到自己的空档,一掌下去戳到软肋上,后果就不堪设想了。至今拳界还流传着“王景芳拳打铁掌李”的一段故事。
    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日寇的铁蹄踏进河北大地,不愿做亡国奴的中国人民在共产党、八路军的领导下,奋起抗日。素有民族气节且在当地武术界享有很高名望的王先生,在地下共产党人的影响和带动下也为抗日战争做出了一定贡献。1938年7月在八路军东进冀南时,北京大学教授李大钊亲自发展的中共党员曹绶华以回乡养病为名,在隆平、尧山、任县一带从事地下革命斗争。由于任县塔台村四面环水,河汊纵横,村南有大片芦苇荡,颇似《水浒》中的梁山泊,确属一良好的隐蔽去处。曹绶华因曾师从王老先生习太极拳,与王先生系师兄弟,王家也就成了曹的堡垒户,一住就是一年半载。1938年7月4日奉命东进的八路军一二九师从环水村经过,曹绶华根据地下党的指示出面接应。傍村的河阻碍了部队东进,王先生就组织村里的师兄弟和徒弟们担当起了撑船摆渡部队过河的任务,用人力撑船显然速度缓慢,为加快渡河速度王先生又命人回家拿来纤绳,船尾船头各栓一根,一头拉船一头儿放绳,使河西岸的部队尽快地进驻了村庄。在曹绶华的引导下,王先生受到了邓小平同志的亲切接见。第二天早晨,王先生背了一包袱烧饼,送到邓小平同志的住地,并随手抓了三、四个烧饼,亲手送给邓小平同志,邓小平同志紧紧地握住王先生的手说:“有你这样的好群众,革命一定会成功。”当天上午邓小平同志即带领这支主力部队向冀南住地南宫进发。
    在这期间王先生作为一位有影响的人物,还参加过国共两党驻当地领导人的谈判,和宋任穷、陈再道、杨秀峰等同志一同进过餐;在隆、任、巨三县交界处抗日战争最困难的时期,掩护过两位共产党的县长。在当时的情况下,除了民族气节之外,与其“艺高人胆大”不无关系。
    抗日战争最艰苦的1942年,在日寇的一次扫荡中,王先生和檀凤琳、张爱林等5人从村中跑出时不幸被日寇的子弹击中右膝部,落下残疾,使右腿僵直,“一身备五弓”缺了右腿这一弓,但经过艰苦磨炼,克服伤残所带来的不利因素,在其后半生只要将右腿垫前充分发挥
其他四弓之力,功夫仍不减当年,又演绎出一幕幕精彩的技击绝技,与其较技者莫不为他的技艺所叹服。而且一生谨遵武德,从不将对手打伤,即使在将人发出后发现可能发生不测还能以“前蹿一丈,后退八尺”的功夫瞬间将人拉回。
  1965年从北京来了两位吴图南先生的弟子,一位三十多岁,一位五十多岁,千里迢迢来访王先生这位民间武师。真不愧为大城市来的客人,见到王先生是毕躬毕敬,彬彬有礼。两位在京拜访过不少名师的吴氏太极拳传人,亲自领教了蜗居乡野的拳师的技击功夫,深为敬佩。之后他们之间书信不断,乃至发展到吴图南这位太极拳界泰斗与王先生这位民间拳师的一段友谊佳话,只是后来的特殊年代阻断了他们之间的交往。可惜的是在王先生逝世后,吴图南与两位弟子的合影照片,未能保存下来,实是一件憾事。
  文革后期来自天津的知青下乡到这个太极之乡,他们中有几位摔跤好手,经常在劳动之余练习摔跤,有位叫江卫金的知青,其兄是天津体工队摔跤教练。在津时江身濡目染兄长的功夫,也得到过兄长真传,是他们之中的佼佼者,如今身在拳乡,也听到过许多王先生的传奇故事,但总觉得这位其貌不扬,身材矮胖的拐子,看不出有什么了不起的地方,总想试试身手。身处那个特殊年代,对于知青,王先生十分慎重,不愿与之交手。但拗不过村民及知青的一再恳切要求,于是在打麦场上交上了手。王先生往那里一站即让江随意出招,江一个前冲拳向王先生当胸打来,眼看拳将撞胸,但见王先生轻轻一带,眨眼之间江已腾空跌出两丈有余,跌倒在地。江翻身而起,饿虎扑食般冲拳再打,王稍移脚步顺手牵羊,江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如醉如痴,踉跄而出二次跌倒在地。这连续两招在场者谁也不曾看清是怎么回事,就稀哩糊涂地跌出去了。江楞在地上发呆,爬起来再也不敢进招了。江回津探亲时向其兄详谈自己的奇遇,其兄甚为赞叹,嘱江回乡后,一定要珍惜这一机会,拜师求艺学点儿真功夫,于是拳乡又多了位天津腔的弟子。
   王先生一生蜗居乡野,为养家糊口而辛勤劳作,空怀一身绝技而未能云游四方,以武会友,尤其受残腿的拖累,这使他几次错过进京津等城市教拳的机会,从而使这位在拳技上已达“阶及神明”“妙手空空”之境界,一生未曾失手的技击大家,未能获得其应有的知名度,实为一件憾事。
   王先生拳架开展大方,出手绵软,发劲干脆,发人有声(轻轻一声“去”)喜与人较技。尤善散手凡来访者,举手之间无不应声倒地。专喜往访别派权威定见输赢。他以武会友,交游广泛,一生未曾失手,至今在故乡一带和我市武林中有关他的竞技轶事流传甚多。他的“御敌术”(散手)可以说是无懈可击,不管你用什么招法进攻,他都能迅疾破而击之,化而发之,使被打者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只知被打,不知如何被打。就连旁观者也是不知其所以然,看不出门道来。于是也就有了“学打人到东街”的盛誉。
    王先生晚年总觉得太极剑的演练非常单调,于是结合刀、枪、棍的对练和葛针(枣树枝杈)对钩镰,由此推敲琢磨,创编了一套攻防结合的“对劈剑”,授给其弟子檀皂火和檀义臣。这一套对劈剑完全不脱离太极剑的本来面目,但又赋予了它以崭新的活力。比如说甲用三环套月,乙用狮子摇头;甲用魁星式,乙用风扫荷叶;甲用灵猫扑鼠,乙用迎风掸尘。一进一封煞是实用,又不失太极剑演练的风彩。
     他还将武术的招式移植到戏剧舞台上,使武生的武打程式更加精彩,赢得了观众的好评。
    1982年11月这位武坛上的巨匠,驾鹤西去,带着他的一连串的遗憾,告别了太极之乡,告别了他言传身教的弟子。
  我辈后学应以百倍的努力去挖掘整理祖师及以刘仁海、王景芳、张金榜、吴振奎为代表的第二代传人所遗留下来的宝贵拳艺,以此告慰他们的在天之灵。

         一代宗师王景芳轶事
    王先生一生崇拜杨班侯,其性格以及他的技击招法也酷似杨班侯,他性格直爽,口无遮拦,笃信“不打不成交”,因此对于来访者,必定是要一试身手;每见自我吹嘘者,非得交手争个输赢不可。这种脾气曾几乎惹来杀身之祸,一较技失败于他手下的太极拳手在日寇入侵、国民党大兵南撤之时,拉杆子当了土匪头子,光天化日之下,在南和县境抢劫了一位富家。当时的草头王地方武装将土匪头目辑拿到案,这位土匪头子为报“一败”之仇,一口咬定“王景芳也参加了这次抢劫”,王因而被捕,屈打成招。这时师兄刘仁海以及郝廷栋(时任任县商会会长)等拳友鼎力相救,才使其免遭杀戳。尽管遭此劫难然秉性难易,由此留下了很多关于他的传奇故事,这里只择几件轶事。
 
  
 (一)为抢种小麦施展了功夫
    那还是解放前的冬初,这年照例是等待洪水退后种麦。眼看洪水在迅速地退入河道几天之后,大陆泽的水像凝固了一样不再下落,庄稼人一看这阵势,火烧火燎的心里急啊。眼看着水浅的地方,早晨已结了凌锥儿,如果水再不下去,连抢种就来不及了。上游既已无水可来,那就只有水无去路了,村里忙派了位有心计的年轻人顺河而下探听原因,一看原来是下游十里处,拦河挡了个大坝,下着个偌大的布袋网,正在红红火火地发鱼财呢。探者回村一报告,只有决坝放水一招了,于是村里管事人吴书田亲自带领三四十人拿锨、扛镢,由赤手空拳的王先生打头沿岸向大坝进发,对方村里早有准备,也冲出了五六十号人,手里擎着家伙要护水坝。冲大坝者更是满腔怒气,一声呐喊,王先生率先冲出,只见他两手空空左突右攻几下子就将对方打得东倒西歪,躺下十几个动弹不得。对方一看这阵势,知是来了高人,一声“快撤”,五六十人都跑散了。于是留下几人警戒,大部分人下到河里,收拾了网具放到岸边,三下五除二就把大坝决开了。眼瞅着河水冲开大坝一泻千里,人们这才长长地出了口气,拨马而回,一路上看着河水奔流而下,人们欢呼着说,“这下又能种上麦子了。”
   (二)打了个不明不白
    五十年代初的一年春天 ,从北边顺着河东河沿走来一位三十多岁的人,手里掂着几包点心,一路打听着走至距环水村(旧名塔台)约有2里多地时,恰遇在这里劳作的王先生。此人颇为礼貌地询问王先生,“前边这村是环水村吗?王景芳可否在家?”王停手问道“你找王景芳干啥?”来者答曰:“听说他的拳不错,想试试手。”王说:“您先跟我试试吧,我不行您再找他。”来者一边说着可以,一边就从河堤上走下来了。王先生也前迎几步找一空地儿站定,相互谦让了几句之后就搭上了手,未走几步,王把右腿往前边一垫,双手一抖,来者就轻飘飘地腾空跌出,来者爬起来又要搭手,还未挨到王先生,他就又被发出丈余,仰面朝天摔到地上。来者双手抱拳认了输,将带来的点心恭恭敬敬地送给这位不知姓名的农民,说道“我连您也打不过,就不去找王先生了,烦您就把这点心捎给他吧,您也留两包。”说完既没问这位农民姓甚名谁,自己也未报个家门,就又顺着河沿返回去了。就这样打了个不明不白。
   (三)这个徒弟我不能收
     上个世纪的六十年代中期,从某城来一年轻人,慕名来寻王先生,称此行乃以拳会友。此人年龄不足三十岁,却将自己吹嘘的打遍××无敌手,当见到这位其貌不扬的拐腿老者,便不将王先生看在眼里,露出些许轻蔑之态。王先生一生见过不少名家,也遇到过不少初出茅庐的青年人,但总觉得这位来者让人打心眼里觉得不舒服,听其言观其色,不由的产生了一个念头:得给这小子点儿厉害让他看看。于是示意到院儿里过过招,宽敞的院子让这位技击名师可以随心所欲,让这位城市小伙子领略一下乡下人的厉害。他俩来到院里,王先生让年轻人随便打,小伙子拿出平生所学,凶狠地进招,落到哪里,哪里是软绵绵找不到空档。接连三招过去,奈何不了这位老者。王先生说了句“这回我可得还招了,你注意吧。”话刚完接着便是轻轻的一声“去”字,小伙子根本不知道用了何种招法,只觉得双脚离地,轻飘飘腾空而起,足被发出两丈有余才跌落于地。小伙子连土也顾不上拍打一下,爬过来便要跪地拜师傅,王先生赶紧上前将小伙子扶起,对其说:“你这人傲气太大,我不能收你为徒”,说罢自回屋去,小伙子后愧不迭,尴尬出门走了。
   (四)龙门口一桩非他莫属
    大陆泽地处河北平原西部,巍巍太行,千山万壑,山大沟深,一旦七八月份雨季到来之际,一场大雨来临就汇成九条狂奔的水龙,直泻大陆泽。有时即铺天盖地,水声隆隆汇成一道水墙,直扑大陆泽,淹没了庄稼,摧毁了房屋,顿成汪洋一片。这里就是这样十年九淹。
  上个世纪五十年代的一个夏天,刚刚割完麦子,有的还未来得及拉到麦场上。一场大雨之后,河水暴涨,河堤决口,县水利局干部职工在县长的带领下与沿河群众一道奋战抢堵溃堤,根根木桩从决口两侧向着中间延伸,喊声、打桩的吆喝声,在雨幕中此起彼伏,树枝、席子,苇薄不断被披到木桩上,一包包装着泥土的草袋被牢牢贴在逐渐向中间围拢的堤前,决口越来越小,被阻的水流拼命下泄且愈加湍急。眼看决口已不足一丈时,木桩被流水冲得再也稳不住了,人根本站不住,哪还能将桩扶住,尽管调来木船想尽各种办法也无济于事,人们是一筹莫展。也是急中生智吧,有一位曾目睹过王先生披坝治鱼的农民,提议请王先生帮助合龙门口,县领导决定召王景芳前去一试。
    风风火火赶来的王先生,来后先查看了流速,令人将船头尾系缆绳,两边群众奋力拉住小船,王先生即跳入水中以他的太极功“动若江河、静如泰山”在激流中稳稳站定,船上递来木桩,他将木桩一抱,双手一叫力木桩和人就牢牢地定在激流中了,这时船上的人急急轮流抡锤打桩,不一会儿四、五根桩在船上人与水中稳如泰山的王先生的通力协作下,就打完了,接着又是填树枝,披苇薄,敷席子、沉草袋,一阵忙活。这龙门口就算合拢了。望着被堵住的决口,人们会心地笑了,县领导走上前紧紧握住王先生的手,感谢他为群众办了一件大好事,龙门口这最后一桩真是非他莫属啊!
    从此人们在太极拳技击名手的桂冠后,又多了一个“土水利专家”的称号,自此防洪抗洪的时候,王先生即成了县领导的好参谋、好帮手。他对环水村周围地势了如指掌,不用测量仪器,在他的指导下就可以修好台渠,开泵就能引水灌溉农田。
   (五)少林拳师的造访
    一九七○年夏季,有一少林拳师来访。此拳师刘某时年43岁,体格魁伟,猛烈如虎,单手可将碌碡掀起,他对太极拳的用意不用力,即可将人发出丈外,总认为是天方夜谭。通过他的访问,得知王景芳先生的太极拳出类拔萃,便找到同村习练太极拳的杨春怀让其捎个信,欲会一会王先生。于是杨便亲自带这位少林拳师到环水村找到王先生,通过杨的介绍,说明刘某的来意,一番寒喧之后,两人站起来在屋内就要一试身手,王先生将双手背到身后,头胸完全暴露在少林拳师面前,并说你用一生学得最厉害的拳法往我身上打,这时刘某迅疾如电上拳下足,向王先生打去。也不知王先生用了个什么招法,把刘某弹向空中转了一个圈儿跌出丈外。刘某爬起一起脚又向王踢去,这时王先生一个洪拳开门紧接着挥手一带,刘被带的腾空而起,重重地摔在床上,由于床的弹性将刘某弹起足有半尺高,恰巧臀部落到木桶的铁手把上,被硌得立马青紫一块,不能动弹。王先生及观者七手八脚将刘某扶起,坐到凳子上老半天才缓过气来,愧疚地说:“我真不知道太极拳有这么厉害,这次我可心服口服了。”

  (六)王景芳先师生平事略
    先师5、6岁随父习拳,15岁初露锋芒,17岁事业有成,20岁闯荡邢襄大地,与顺德府各派名家切磋拳技,成为时代姣姣者。
    30岁时遭日寇进村围剿,右腿被枪击致残。经刻苦磨练,克服右脚僵直之不利,充分运用所余四弓,逾使拳技达妙手空空之神明佳境。之后,虽也有赴京等地之邀,但终因腿有残疾而不远行。一生蜗居乡野,以农耕为生,但从未中断所爱之术,接待了远至北京、保定等地之造访者,充分展现了一位大武术家之魅力。
     先师完整地继承了乃父的拳势风格,忠实地保持了原拳式的技击性特色。其艺高人胆大,笃信“不打不成交,”喜与人较技。他技高一筹,尤善散手,深谙审敌法之妙、御敌制敌之法变幻莫测,总使对方茫然不知所措。对其迅疾的手法,快捷的身法,妙手空空的境界,无不敬佩有加。由此民间流传了许多奇闻轶事。
    其性情直爽,每有后学叩教,则谈拳终日不倦,甚或以自身为靶子,令弟子随意击打,指点迷津,讲析破解进攻之法,深博晚辈敬仰。
  略写此短文以志纪念

赞助商提供的广告
纠错信息:( 已有 1 人发表纠错信息 )
电话:010-61744288 传真:010-61744288 邮箱:union#ccoo.cn
地址:北京市昌平区北七家宏福大厦1007室 邮编:
Copyright © 2004-2024 北京城市联盟科技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城市联盟
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id":"10"}'>